前序
本系列报道将聚焦文教体育用品行业“十四五”重点项目成果,生动呈现行业企业在过去5年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中的创新实践。本文为系列报道(四)。
英吉多健康产业有限公司智能健身器材生产基地(日照)建设,是中国文教体育用品协会明确的“十四五”行业发展重点项目,是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项目,也是该公司适应新时代技术创新浪潮、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性工程。
该项目选址山东日照,占地120亩,建筑面积8.2万平方米,2020年开工建设,2022年安装调试设备并进入试运行,目前已具备健身器材有氧产品、无氧产品、康复运动产品等全系列的生产能力。2025年1至8月份,该基地销售收入达到1.2亿元,基本达成项目既定目标。
· 英吉多健康产业有限公司智能健身器材生产基地(日照)
基地采用了大空间大跨度单体厂房设计,全部生产环节在单一空间内完成,即从原材料加工到成品包装出货无缝衔接: 钢管及钢板经过激光切割/切管打孔 -> 折弯 -> 焊接 -> 打磨 -> 前处理(磷化/抛丸) -> 喷涂 -> 装配 -> 测试 -> 包装,最终成品从另一侧出货。
单体厂房内的生产线分布以实现生产流和物流集成高效核心,采用“U”型布局,使物料流动方向清晰、无交叉、无回流。同时,通过“分区治理”的策略(如隔离焊接区、全封闭喷涂线)来解决不同生产工艺间的环境干扰问题。这种生产布局使得物料流转距离极短,大幅减少半成品堆积和等待时间,而高度集成的生产流,可缩短交付周期,大大提升了生产效率。
项目建设之初,英吉多就确立实现数智化生产和管理的建设原则。在产线设备选型上,引入自动焊接机器人、自动激光切割机、大型龙门铣、全自动加工中心、自动喷涂设备、防静电无尘制造流水线等高端自动化设备,其核心目的是通过技术密集型投资来彻底解决传统制造业在质量一致性和生产效率上的瓶颈。高端自动化设备的引入加上合理的工艺流程,从精度、强度、外观、耐久性四个方面将产品质量提升到了工业级的新高度;同时从速度、连续性、一致性、人力节省四个方面实现了生产效率的大幅提升。
而一体式厂房,成为让这些先进生产力要素得以最佳配置和协同作战的理想舞台。当市场需求增加时,可以在现有空间内方便地延长生产线或增加平行单元,快速实现产能爬升。
目前,该基地不仅能够高水平生产传统健身器材产品,而且具备了生产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系列健身器材产品、智能健身康复器材产品的能力。
· 焊接车间
· 激光切割
· 无尘车间
为了实现生产数字化管理水平,该项目引入了严格的MES(生产信息化管理系统)。新生产流程MES将生产计划细化到每一个工单,并通过系统直接下发至每个工位的终端显示屏。操作员清晰知道当前要生产的产品型号、规格、数量、工艺要求,极大减少换线时的准备和混淆时间,实现工单管理精细化。通过扫描物料条码,MES可验证当前物料是否用于正确的产品,防止装错配件。同时,建立从原材料批次到成品的正向和反向追溯链。如果某批器材出现问题,能迅速锁定问题源头。
此外,MES生产管理系统与ERP系统有效集成解决了健身器材离散化生产原材料(钢材、电机、包材)种类繁多、管理复杂的问题,实现“计划”与“执行” 的闭环,避免计划与生产脱节。数字管理技术的应用提升了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今年1至8月,该基地独立核算,净利润率达到16.1%,高于英吉多老厂区的运营效益水平,也远超同行业运营水平。
该项目建设过程中,英吉多还瞄准打造国家级的“一个基地,三个中心”的目标,即国家级智慧健身康复器材生产基地、国家级智慧健身康复器材研发中心、实验中心和检测中心,以作为智慧健身康复系统项目整体开展的有力支撑。其中按照国家级智慧健身康复器材实验中心和检测中心标准建设的实验室已初具规模。
英吉多还牵头联合青岛大学承担山东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工程,共同开展“AI+运动康复”设备集成应用研究及产业化项目;联合创建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竞争性创新平台,已获山东省科技厅批准建设。未来,英吉多智慧健身康复器材研发生产将主要布局日照基地展开。
· 产品检测实验室
英吉多智能健身器生产基地(日照)建设作为“十四五”行业发展重点项目实现了既定目标,但从长远看,又只能是一个阶段性成果。随着市场的变化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在“十五五”期间,英吉多将增加投资5000万元,进一步提升和完善日照基地的功能,一方面,拟铺设10000平光伏发电,实现绿色节能生产自给自足,降低碳排放;另一方面,围绕离散型智能制造,打造喷涂下件自动化立体仓库、成品物料自动化立体仓库、智能制造新模式试点。未来五年,智能健身器材生产基地(日照)将会有更新的样貌,将会更加名副其实。
作者:中国文教体育用品协会
编辑:李金铮
审核:牛国强
往期回顾
01 |
02 |
03 |
04 |
网站|http://www.csg.org.cn
电话|(010)-6780-2112/2115/2117/2119/2128
邮箱|csa@csa.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