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唱响全民健身日——中国体育经济大有可为
最新动态
唱响全民健身日——中国体育经济大有可为
2025-08-082


8月8日,这个因2008北京奥运会而响亮的日子,如今已从“奥运纪念日”升华为“全民健身日”——自2009年起,每年这一天,全国各地通过形式多样的体育健身活动,传递“健康中国”理念,展现“体育强国”风貌。经过十余载发展,“全民健身日”已从单一的“宣传日”发展成为大众参与的体育嘉年华,从东北广场舞到三亚冲浪基地,从上海外滩步道到成都骑行绿道,全民健身热潮与体育运动、健康消费、绿色生活等深度融合、共同发展,为我国体育产业、体育经济和社会发展注入勃勃生机。


·上海外滩步道

·成都骑行绿道


01

从“民生工程”到“经济引擎”,全民健身与体育产业相伴成长实现跨越式发展


上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升对健康生活需求日益增长,我国在1984年发布《关于进一步发展体育运动的通知》中首次明确“在20世纪内,要力争使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达到全国人口的三分之一以上”,为全民健身提供了政策导向。1995年,国务院正式颁布《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提出“到2010年基本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总体目标,并系统规划了青少年体育、社区体育、农村体育、职工体育、老年体育、残疾人体育等多领域发展路径,以及场地设施建设、体育产业培育、科学指导等保障措施。“全民健身计划”由此正式成为国家战略。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健康中国”“体育强国”战略深入实施,全民健身和体育运动早已超越“满足基本需求”“实现竞技争光”的单一维度,成为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社会和谐、人与自然科学发展的综合性产业。近年来,国家层面密集出台政策护航体育经济发展。2021年《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提出“到2025年全国体育产业总规模达到5万亿元”目标;2024年《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强调“以体育消费为引擎,激活产业链条”;2025年《关于建设高质量户外运动目的地的指导意见》聚焦户外运动产业升级,推动“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政策持续加码,折射出一个清晰的信号:体育经济已成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极。

经过数十年耕耘和积累,我国全民健身事业已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全民参与”发展格局,体育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不断加固。

首先是参与规模全球领先,健身习惯加速养成。数据显示,目前全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达38.5%,较10年前提升超4.5个百分点;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从2015年的1.57平米增至2023年的2.89平米。体育场地459.27万个,体育场地面积40.71亿平米,从一线城市到边远小镇,覆盖95%居民小区的“15分钟健身圈”成为各级政府的努力目标。

其次是产业规模快速扩张,产业链条日益完善。近年来,我国体育产业蓬勃发展,以赛事经济为龙头,融合文化、旅游、装备制造等全产业链发展的新格局逐渐成形。截止到2023年,全国体育产业总规模为3.67万亿,增加值为1.49万亿,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15%。北京、上海以精品赛事赋能城市新发展,中国网球公开赛、F1中国大奖赛、上海网球大师赛、奥运资格系列赛引发关注;四川成都举办羽毛球汤尤杯期间,12.8万人进川旅游,赛事直接经济效益达5.4亿元。体育服务业占比超60%,成为拉动增长的核心动力,从装备制造到赛事运营,从健身培训到体育旅游,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安踏、李宁等本土品牌全球市场份额持续提升。

第三是区域协同效应凸显,城乡差距逐步缩小。体育经济成为乡村振兴重要抓手,“体育+”融合发展模式效果显现,贵州“村BA”“村超”以足篮球为媒,带动当地旅游、餐饮收入快速增长,“村超”话题综合浏览量超850亿次,成为中国乡村的现象级赛事;“村BA”获得了全网超800亿的关注度。浙江“环太湖体育圈”整合骑行、马拉松、水上运动等资源,年吸引游客超5000万人次;甘肃张掖依托丹霞地貌发展徒步、攀岩等户外运动,2023年相关产业收入占全县GDP的12%。湖南临湘坚持发展当地特色钓具生产,围绕产业升级探索“垂钓+文旅”发展新模式,促进当地钓鱼运动和乡村振兴,特色区域经济建设显著提升了临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


· 贵州“村BA”

· 临湘浮标杯”?双11金秋垂钓大赛


02

对标国际先进水平潜力巨大,差距与短板就是突破口


尽管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体育用品生产制造基地和重要的体育消费市场,群众性体育活动生机勃发,体育用品制造业稳步上升,但是我国体育经济发展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距离,体育用品及装备设施等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不小。初略看来有以下几点:政策协同性与市场化程度有待提升。发达国家普遍通过立法保障体育产业发展(如美国《业余体育法》、日本《体育振兴法》),而我国体育产业仍存在制度建设系统性协调性不够的问题。例如,户外运动场地审批涉及多个部门,流程有待优化;体育场馆运营的“公益性”与“盈利性”平衡机制尚未成熟,部分场馆利用率不足30%(日本社区体育馆利用率普遍超60%)。智能装备与数字服务存在短板。在高端体育装备领域,我国仍依赖进口核心技术。例如,专业级运动手表的心率监测芯片、智能跑鞋的传感器等,市场份额主要被Garmin(美国)、Suunto(芬兰)占据;体育赛事的5G+8K直播、AI动作捕捉等技术应用虽有突破,但商业化落地不足,尚未形成成熟的“数字体育”消费场景。品牌品质与普惠性矛盾突出。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户外运动参与人数已突破4亿,但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仍明显不足,供需矛盾突出,其中优质场地如一线城市的室内恒温游泳馆、专业骑行道等在全国更属“稀缺资源”;户外运动基础设施缺乏严重,如自驾露营区的基础水电垃圾处理装置,水上运动和赛事配套的游艇码头陆地设施等;农村地区健身器材多为“基础款”,智能化、适老化更新滞后。此外,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2.28名)与发达国家(日本每万人拥有约50名)相比差距显著,专业服务供给难以满足多元化需求。体育消费观念需要提高。发达国家体育消费占居民可支配收入的15%至20%(美国达22%),而我国仅为8%左右。不少人群对体育消费的认知还停留在“买装备”“办卡”阶段,对体育培训、健康管理、赛事观赏、运动指导、体育IP及周边等“服务型消费”的接受度不高。例如,国内马拉松赛事的商业价值开发主要依赖赞助,而美国波士顿马拉松的周边产品收入占比超40%。又如高尔夫运动在发达国家既是高端的运动竞技比赛,也是普及的商务社交体育活动。


·中美体育赛事

03

万亿级市场的增长逻辑与中国路径未来可期、大有可为


从宏观层面看,我国经济已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居民消费从“物质需求”向“服务需求”升级。体育消费弹性大、关联度高,将成为扩大内需拉动经济的重要抓手。近年来,我国马拉松赛事年举办量超1800场,带动周边消费超200亿元;冰雪产业、冰雪经济规模快速增长,从2015年的2700亿元增至2024年的9000亿元。最近火爆出圈的“苏超”足球赛,半年六轮比赛期间实现服务营收379.6亿元,从一场体育盛宴演变为驱动城市发展的经济新引擎。《关于建设高质量户外运动目的地的指导意见》提出的"三区三级"空间布局(山地/水上/航空+国家级/区域级/社区级),推动形成体育旅游综合体,预计可带动周边产业1:7的经济辐射效应。


· 2025密云马拉松


从人口趋势看,老龄化加速、Z世代崛起,两大趋势或将重塑我国体育消费格局。截至2024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超过3.1亿,占总人口的22.0%, 2035年左右,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占比将超过30%。“银发族”对健身器材、康复体育、老年赛事的需求激增,将成为体育经济新常态。此外,1995至2010年出生的“Z世代”作为消费主力,更愿意为“体验”“社交”“个性化”付费。电商数据显示,Z世代占体育消费群体的45%,其对新兴运动、国潮装备的偏好度较其他年龄段高出30%。有机构预测,到2025年我国体育产业总规模将突破5万亿元,2030年有望达到10万亿元,成为高质量发展新的增长极。

从细分赛道看,在“双碳”目标与“健康中国”战略的双重驱动下,我国户外运动产业年增速达18%,成为万亿级消费新蓝海。徒步、水上、冰雪、登山、攀岩、路跑等户外运动消费群体日益扩大,露营经济、骑行热潮、冰雪运动为越来越多年轻人喜爱。飞盘、腰旗橄榄球、桨板瑜伽、匹克球等新兴运动,正从“潮流符号”走向“产业风口”。

当前,我国体育产业发展正处在从数量规模向质量效能转变攻坚期,体育经济正处在从需求消费、传统消费向新兴消费、高质量消费跨越的关键期,体育经济发展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协同发力。我们关注到许多这方面的创新案例:政府层面如长沙经验,用置换零星边角地解决体育运动场地矛盾,因地制宜将户外野营、历史名胜、旅游景点、多功能驿站等相结合促进乡村经济发展的实践。还有北京“日光山谷”、杭州“鸬鸟山”等露营地引入音乐节、手作工坊等配套,使客单价从200元提升至800元,附加值显著增加。企业如中国文体用品协会一批骨干领军企业,泰山体育、上海红双喜、广州双鱼、舒华体育、青岛英派斯、康力源体育科技、南通铁人等,多年来积极以国际专业赛事服务和高端产品制造为牵引,坚持下沉助推本地或全国性群众体育活动开展,以产品+服务推动体育经济繁荣发展。


·泰山体育

· 上海红双喜

· 广州双鱼

· 舒华体育

· 青岛英派斯

· 康力源体育科技

· 南通铁人


从全民健身日的热闹场景到民众体育运动的蓬勃兴起,从政策红利的持续释放到新兴赛道的无限可能,体育经济正站在新的时代“风口”,体育产业正迎来新一轮创新与变革。体育不仅是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更是提升国民素质、促进社会和谐的“幸福产业”。我们坚信,在党和国家正确领导和全社会共同努力下,中国体育经济必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为建设体育强国、健康中国注入新的强大动力。


(图片来源均为公开网络平台)

作者:中国文教体育用品协会

编辑:李金铮

审核:牛国强

往期回顾

01

关于对《单杠》等7项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的通知

02

关于征集《运动头盔 自行车、滑板、轮滑运动头盔的安全要求和试验方法》强制性国家标准意向起草单位和起草人的通知

03

2025年1-5月我国体育用品行业出口分析简报

04

抢先看 | 《中国文体用品》2025年第三期


提升文体用品制造实力

助力文化体育运动发展


网站|http://www.csg.org.cn

电话|(010)6839-6176/6542/6543/6178

邮箱|csa@csa.org.cn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